在我们的生活中,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,无论是自己编写的人生剧本,还是他人为我们编织的情节,每个人所坚信的故事版本都不尽相同。比如,家中的长辈可能坚持传统观念,催促年轻人结婚生子,认为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,即便面对困难,也应当先步入这个故事的篇章。
然而,当代年轻人对于这些传统故事有了新的解读,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知识体系,编织出符合自己价值观和期望的故事。所以你会发现老一辈的不理解年轻人,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,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故事中。
这种差异化的信念,也可以解释,为何经济泡沫会生成。在房地产热炒的年代,许多人盲目跟风投资,坚信房价只会一路攀升的故事,这种普遍的信念催生了脱离实际的资产泡沫。一旦信心动摇,大家开始不相信这个故事之后,泡沫便会破裂,引发经济的衰退。
那么,为何人们会轻易相信这些故事呢?为何在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时期,人们没有预见到潜在的风险,反而坚信房价会无限上涨?
答案在于,当我们深信某件事时,往往会高估其发生的可能性。我们沉浸在自我编织的故事中,对与之相悖的信息视而不见,只选择那些支持我们信念的信息,以此来强化我们的故事。
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房地产市场,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。比如,小孩可能无法理解工作的意义、锻炼的必要性,或是对账单和存款利率等复杂概念有所认知,但他们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编造出逻辑自洽的故事,如“我想和爸爸玩,但爸爸很忙,不陪我玩,所以我哭了”。那怕你解释的非常明白,他都不会听,在他的故事中你就是不陪他玩。
我们与孩子其实并无二致,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框架去思考问题,就是说我们无法想到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。但为了摆脱失控的不安,我们会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故事体系,并坚信这个故事就是真理。这种信念,实际上就是一种偏见。
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无知,他们误以为自己了解一切,其实只是根据有限的信息编织出的故事。要摆脱这种状况,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故事,倾听他人的声音,看看是否有不同的见解。那些过于自信,认为自己所见即为全部真相的人,其实可能才是最错误的人。